加入收藏 |
首页 > 研究探索 > 正文

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标准体系”主题获奖成果分析

作者:黄辉,宋健,何奇彦 时间:2023-10-23 点击数:

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标准体系”主题获奖成果分析

 

职业教育标准建设与应用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标准体系”主题获奖成果分析

黄辉,宋健,何奇彦

 

 

摘要:职业教育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产生39项与标准建设主要相关的获奖项目,作为整个职教战线最新、最高水平、最有影响力的代表性成果,在标准体系建设理论上提出了新模型,在开发机制上探索了新路径,在研制方式上呈现了新特点,在标准“出海”上实现了新突破。近年来,国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鼓励支持地方性标准建设,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较好发挥了标准在人才培养全流程、诸要素、各环节的引领、定向、驱动作用。同时,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对建标准与用标准的重视程度差异较大、标准更新机制不够完善、标准应用不够全面深入、标准开放程度有待提升等问题。可以预见,标准化建设作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深入,必将通过完善顶层设计、更新内容要素、强化数字赋能、拓展应用领域、深化国际交流,以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标准是可量化、可监督、可比较的规范,是配置资源、提高效率、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具。习近平主席在致第三十九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职业教育要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助力国家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确立竞争新优势,更好支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加快标准建设与应用,进一步发挥标准在规范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保障发展质量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纵向上包括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面的标准,横向上包括学校、教师、专业、课程、实训、实习、评价等系列职业教育标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作为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并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力和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代表了职教战线最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成果。本文通过对39项与职业教育标准建设与应用相关的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进行分析,系统梳理职业教育标准建设与应用的新成果、新特点、新趋势,以期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进职业教育标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一、相关获奖成果分析

(一)数量分析

在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中,有39项成果在标题中明确提到“标准”,占职业教育572项全部获奖项目的6.82%,较2018年增加11项,增幅达到39.3%,另外还有许多成果在二级标题和内容中有标准建设相关内容,体现了整个职教战线对建标准、用标准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表明了标准对于规范、引领、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价值显著提升。

从成果省域分布看,共覆盖16个省份,以东部地区为主,共获奖26项(占比66.67%);西部地区获奖数量为9项(占比23.08%);中部地区共获奖4项(占比10.26%)。获奖成果数量较多的省(区、市)依次是天津、重庆、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北京,获奖数量均在3项以上。

从成果第一完成单位看,高职学校、中职学校、普通本科高校、研究机构、其他等五类完成单位获奖数分别为21项、10项、5项、2项、1项。其中,职业院校作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的有31项(占比79.49%),充分体现了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探索中的主体地位。普通本科高校、研究机构获奖数量虽然少(占比17.95%),但是获奖级别相对较高,天津大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成果均为一等奖。

从成果涉及的专业看,除面向所有专业的10项获奖成果外,其他29项获奖成果分布于13个专业大类中(占比74.36%)。其中,财经商贸大类获奖7项(占比17.95%),装备制造、医药卫生、交通运输3个大类各获奖4项(占比10.26%)。此外,水利、旅游、生物与化工、文化艺术、新闻传播、公安与司法6个大类本次未产生标准建设相关的获奖成果。

(二)类别分析

通过对本次获奖的39项标准建设相关成果进行文本分析发现,获奖成果在内容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领域:培养模式改革(占比43.59%)、专业建设(占比23.08%)、校企合作(占比20.51%)、教育教学评价(占比12.82%)。标准在上述领域中的引领作用,在本次成果奖获奖项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所有的39项成果都充分展现了标准引领、提升、驱动、规范教育教学的成效,其中有24项成果(占比61.54%)在标题中就明确提出了标准在人才培养全流程、诸要素、各环节的“引领”“先行”“定向”“驱动”作用。

1.以标准引领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通过对接职业标准、基于教学标准、借鉴国际标准、引入企业标准,广大职业院校在标准引领下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39项成果中最为活跃的领域,共有17项成果(占比43.59%)与此直接相关,体现出教育教学标准服务于“育人”的本质。例如,在标准引领下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的“1+N”军地人才培养模式、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产教科融合”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乌鲁木齐市体育运动学校的“一主线双主体四循环”高水平女子摔跤人才培养模式、成都工业学院的全链条递进式“行业ICT”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江苏省淮安中等专业学校的“标准引领、层类交互”实践教学模式、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五劳联动”劳动育人模式、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3D打印学徒培养模式、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的中高职会计专业贯通培养模式等。

2.以标准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职业教育重要政策文件中,均把专业作为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与行业企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的桥梁,作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载体。本次标准建设相关获奖成果中,共有9项成果(占比23.08%)与此直接相关,通过建立健全相关专业标准,有效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例如,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在国家标准体系引领下实现了高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高质量发展,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通过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实现了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高职电力专业建设发展机制,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通过“标准引领、产教三融”实现了中职物流和电商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的“产业—专业—课程—课堂”无缝对接。

 

3.以标准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中办、国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部署推进“一体两翼”,其重点就是推进产教融合。在本次教学成果奖中,已经能看到职教战线在市域层面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以及从行业层面入手打通教育链产业链的积极探索和主动尝试,共有8项成果(占比20.51%)与此直接相关,并在其他各项成果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例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研制并推行了“区域统筹、标准引领、耦合共生”的校企共同体建设北京模式,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有关头部企业开展“以岗定标”的新零售领域人才培养,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车集团共同研制“同步联动”的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人才供需匹配分析谱系图,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市风景园林协会研制行业标准并将标准纳入项目化教学内容和课程实施。

4.以标准规范教育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人才培养过程及其质量与效益作出客观的判断与评价,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一环。由此可见,建立标准是实施评价的前提。39项获奖成果中共有5项成果(占比12.82%)与此直接相关,在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手段等方面均有所创新。例如,齐鲁师范学院牵头以“落实国标、完善省标、强化校标”为抓手推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建立了基于标准的“结果—过程—增值—综合”动态评价与诊断机制,天津市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创建了“四方三层五证”的评价标准,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构建了“双轨并行、分段考核、能力递进”的OSCE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立了“以数据和证据为依据”的多维评价体系。

二、亮点与经验

(一)突出的亮点

本次教学成果奖中标准相关获奖成果的质量和水平相较上一次成果奖有明显提升,在标准的建设理论、开发机制、体系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的新进展。

1.建设理论提出了新模型

本次成果奖涌现出一批在标准建设理念上有显著创新的成果,反映了职教战线对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愈发重视以及教研工作在职业院校开展更加深入。本次成果奖有7项成果提出了新的标准建设理论或建立了新的标准建设模型(占比17.95%)。例如,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运用成果导向课程建设新理念,绘制岗位群职业能力图谱15个,研制由6项职业能力和12条能力指标点构成的专业学生培养标准,创新“教学目标赋值法”课程开发技术,有效解决了培养目标不能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时滞问题。天津市职业大学建立“标准化与个性化耦合共生”模型,依据松散耦合理论,深入分析标准化教学与个性化培养的逻辑关系,将标准化建设作为提升眼视光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将个性化培养作为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服务企业多元岗位需求的回应。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探索了“双链对接、双基育人、双线反馈”开发程式,构建企业对基于标准实施的人才培养质量外部反馈线,以及学校对基于标准实施的教育教学质量内部反馈线,实现标准引领发展、实践促进标准提升的良性循环。

2.开发机制探索了新路径

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开发机制主要是在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筹下,以行指委教指委为主要力量,分行业领域、专业类组建研制工作组,按照“人才需求调研—职业分析—课程体系构建—研制专业简介—研制专业教学标准”的技术路径进行标准开发。本次成果奖中有8项成果(占比20.51%)经过实践探索,在现有的成熟技术路线基础上,在地方、行业、学校标准开发中创造性地开辟了多条新路径。例如,天津大学建立“龙头牵引、多元接续、联动开发”的行业企业标准转化机制,龙头企业牵头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和职业标准,龙头企业、龙头院校联合研发专业标准,联盟内校企结对开发“课程—教材—资源—考评与就业”等系列教学标准,将企业标准对接教学标准的关键节点,实现技术标准向教学标准高质量接续转化。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首次将军民航维修人员准入标准融入专业教学标准,将《空军航空修理系统从业人员资格考核大纲》《民航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及培训大纲》等标准融入专业教学标准,实现“军民两用”人才精准培养和精准就业。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将行业认证标准转换为教学标准,将行业引入国际标准后推行的AEO企业通用认证标准,通过消化、吸收和分解,转换为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教学实施标准。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行业企业首先研发焊接生产标准,再以焊接生产标准研发引领焊接专业教学标准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

3.研制方式呈现了新特点

职业教育标准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学校。不同于以往职业教育各类标准分别单独开发的研制方式,本次成果奖在标准研制方式上呈现出明显的系列性、配套性、同步性新特点,特别是对接产业链的各环节和要素,打造职业教育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覆盖完备的“标准链”,全方位保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39项获奖成果共有11项成果(占比28.21%)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同步研制开发了由教学、课程、师资、评价等互相支撑、互相配套的系列标准构成的“标准链”。例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建立了“主体精选、目标精设、过程精控、绩效精测”的工程师学院标准体系,以建设指南为指导,运用数据管理平台,动态监测关键指标成效,开发人才培养通用标准,结合教学标准和岗位标准,实现全过程标准引领。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产业链上不同类型建筑企业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适应力特征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实施“技术标准—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标准链建设,“因需分类,供需匹配”开展职业适应力培养。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构建了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岗位实习标准“四位一体”标准链。天津海运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研制了包括海员标准、国际化专业标准和专业课程标准在内的高素质海员培养标准体系。广西华侨学校构建了包括专业教学标准、设备配置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在内的东盟小语种专业“五维度、全链条”人才培养标准体系。重庆工商学校研制了学徒选拔标准、师傅遴选标准、教学运行标准、出师标准等涵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案十标”标准体系。

4.标准“出海”实现了新突破

中国职业教育的实践和成就赢得了国际广泛认可和赞许。共有10项成果(占比25.64%)对接国际标准开展标准建设。积极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共建共享标准成为本次成果奖标准建设的重要亮点。例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以中国的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为教学模式实施“鲁班工坊”项目建设,形成了“核心技术一体化”专业标准开发机理,实施国际化标准研制“四递进”,牵头开发105个国际化专业标准框架,组织了243个试验班,境外“落地”建设了49个专业,开启了自主创建模式、制定标准、研发装备、开发教材的新阶段,构建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标准。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国际海事组织(IMO)等国际组织、国外航海院校和航运企业合作研发标准,并通过中国—东盟交通教育联盟等平台广泛征求意见,扩大了我国航海职业教育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参与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过程中,牵头研制了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珠宝设计与加工2项专业标准和37项课程标准,并纳入了赞比亚国民教育体系,填补了赞比亚国家相关专业标准空白。

(二)主要经验

教学成果奖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学术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教师及其他个人为申报主体的奖项,既代表了职教战线建标准、用标准实践探索的最高成果,又能够反映出国家和地方推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标准建设与应用的最新经验。以本次获奖的39个标准体系建设成果作为研究样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取得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1.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行政力量的统筹性

本次获奖的大部分成果,是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推动标准建设与应用的大背景下,直接参与或结合实际进行的探索。不同于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以及英国等西方国家由行业技能委员会或行业技能组织领导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建设的模式,我国始终坚持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统筹规划、开发、发布、推进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在国家层面对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办学标准、教学标准、师资专业标准、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等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研制开发,并以标准类职业教育政策文件形式颁布实施的工作机制,建立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部署、宣传、指导、贯彻机制,实现了职业教育标准的高效研制与实施,引导职业学校树立了质量意识和标准意识,形成了依据标准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氛围。

2.坚持分级管理,鼓励支持地方标准的创新性

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联合行业制定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地方依据国家标准开展区域特色教学标准建设,职业院校贯彻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格局,分级推进标准建设与应用。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标准建设为普适性、基础性的标准,体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从而为不同区域和不同学校因地制宜开展标准创新和应用实践预留了充足的空间。充分尊重地方的首创精神,充分激发各地开发标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东、山东、江苏等省涌现创新做法,开发出一批省级层面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技能教学标准;北京市、山东省也分别建立了地方层面的校企共同体建设标准体系和教学质量保证标准体系,更有针对性地保障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3.坚持多方共建,注重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具有跨界教育、实践教育等典型特征,其标准开发要与职业标准、行业标准紧密对接,必须发挥行业组织、龙头企业作用,政行企校等协同参与标准化建设。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等都对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标准制定作出了明确要求。本次获奖的成果项目几乎都有行业企业参与,中车集团、中建集团、国网电力等各领域的龙头企业更是主动深度参与。在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研制中,广泛吸引行业企业力量参与,如新版专业目录和简介研制采用政行企校“大兵团协同作战”机制,依托综合指导组和62个行业研制组,4600余家单位11600余名专家参与,组织征集地方和行业5700余条意见建议,邀请两院院士等权威专家审读验收,充分发挥学术组织、行业企业、研究机构、院校专家作用,形成多方共建标准的工作合力,最大限度凝聚了产业端和教育端对职业教育技术性规范的共识,体现了产教协同在标准建设领域的最新成果。

4.坚持动态调整,不断强化标准内容的先进性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职业分类、职业标准、职业发展需求,制定教育标准或者培训方案”。从国家层面来看,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岗位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从无到有,填补了一系列空白,有的标准还经历了两轮以上修订。本次获奖的部分成果,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填补了职业教育标准建设的空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订为代表的“五年一大修、每年有更新”动态调整机制逐步确立,遵循“产业—职业—岗位—专业”逻辑关系,十年来紧跟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专业108个,升级和补充新专业1007个,更新幅度超过70%,并适度超前、前瞻布局了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相关专业,提升了职业教育标准的适应性。

三、不足与展望

(一)不足之处

以本次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视角进行分析,可以窥见职业教育标准在建设与应用方面仍然存在若干不足之处。

1.标准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在国家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的新形势下,部分地方对标准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部分学校对标准引领发展的认识还不到位。从本次获奖成果来看,以学校为主体探索标准建设和应用的项目较多,以省域、市域、行业为主体建设标准的成果相对不足。此外,成果获奖单位大部分位于东部地区和重庆等中西部少数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而在中西部其他县域层面本次尚未产生相关成果。

2.标准更新机制不够完善

职业教育标准建设需要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也需要根据产业发展动态更新,及时融入产业端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从本次获奖成果来看,大部分虽然强调了产教互动,但是对接产业的更新机制还不够完善,在对接路径、传递方式上还未能实现及时联动。技术手段上仍较为传统,主要通过人工方式进行信息收集及文字分析,还存在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

3.标准应用不够全面深入

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涵盖了职业教育条件准入、教学过程、质量评价的各个关键要素。从本次获奖成果来看,职业院校在标准体系的推广和应用过程中,往往更关注专业教学标准的使用,对实习标准、实训条件标准、教师标准、评价标准的使用较少,标准的引领作用还没有全面深入的发挥。

4.标准开放程度有待提升

标准作为一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参与高质量竞争的关键要素,能否成为世界的“通用语言”是融入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标志。从本次获奖成果来看,大部分更关注借鉴吸收国际标准的具体内容,但与国际通用的标准开发方法、技术路线、结构形式对接不够,开发方法较为封闭,技术路线相对单一,结构形式自成体系,缺乏可进行国际交流的技术路线,也缺少常态化的国际交流和多边对话机制。

(二)趋势展望

在国家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背景下,需要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标准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适配度”上的先导性作用。可以预见,体系化、动态化、数字化、深入化、国际化将是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未来的发展趋势。

1.在体系结构上,进一步健全标准形成机制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体两翼”建设的深入推进,未来职业教育的标准体系必将伴随着产业和社会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助力打造更加开放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是健全整体结构。从横向上看,在现有学校设置标准、教师标准、教学标准框架下,应进一步加强高职学校校长标准等细分领域标准建设。从纵向上看,应建立将实施效果良好、具有重大推广价值的院校标准转化为地方标准、地方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的上升通道,为优质标准的推广应用拓宽道路,并对推动不同地域的标准建设同步前行产生积极的作用。二是健全建设理念。随着职业教育标准化的不断推进,其标准建设的理念和技术路线应进一步成熟固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且国际可接轨、可交流的标准建设理念模型和体系。三是健全参与路径。工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群团组织以及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应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到职业教育标准制定工作,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将进一步为多元参与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2.在内容要素上,进一步对接产业发展变化

未来职业教育标准制定,应更加匹配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更加紧密对接产业、职业等外部标准和社会职业新变化。一是对接时代新要求。在“数智”时代,工作方式、岗位形态、职业能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发生变革。职业教育标准应将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更加坚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更加注重一体化推进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储备,更好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对接产业新标准。未来将更注重加强与产业端标准的对接,特别是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如产品标准、生产工艺标准、生产安全环保标准等,同时应更加立足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聚焦国家新职业技能标准对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做好教育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的对接。三是对接职业新变化。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立足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带来的实际业态变化,对职业进行了增补更新,并对数字职业和绿色职业进行了标注。职业教育应及时深度对接新职业新岗位新场景,系统梳理新产业、新职业和专业与教学的关系,及时增补、优化标准。

3.在方法手段上,进一步重视数字技术赋能

以教学标准的数字化转型,引领重塑职业教育的新生态,实现“换道超车”历史性新跨越,将是未来职业教育标准建设的必然趋势。未来我国职业教育标准建设,应以数字化赋能标准化,以标准化贯彻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对标准本身及全过程赋能,围绕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核心课程、核心教材、实习实训、师资团队等职教“新基建”要素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建设。一是赋能标准制定。数字技术的应用将大大减少标准开发过程中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优化标准制定流程,缩短标准研制周期,提高标准应用效益。通过网络调查工具、在线平台模式进行意见反馈和数据收集,节约成本的同时确保了参与人员的广泛性和标准开发的高效性。二是赋能标准更新。创建样本采集、提取、分析、转换等数字化调研模式,使用机器算法从互联网自动采集产业数据、职业数据、岗位数据,通过机器算力自动识别分析标准内容与产业、职业、岗位的关联性,将能够进一步提升标准更新的准确度和科学性。三是赋能标准监管。通过对标准执行的行为数据进行监测分析,可以实现对职业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规范性的有效评价。

4.在推广应用上,进一步强化标准全面引领

标准作为质量的基础,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质量的高低。随着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标准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的领域也将更加拓展。一是引领院校自身标准体系建设。如同本届有关获奖成果中的“标准链”建设思路一样,以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为依据,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立足院校自身特点完善学校教育教学标准体系而不是孤立的开发单项标准,将成为未来职业学校标准体系建设的共识。二是引领关键办学能力提升。以标准为引领建设信息化标杆学校、教学资源库、一流核心课程、优质教材、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生产实践项目,建设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和有国际影响的标准、资源、装备,将成为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三是引领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激发师生活力、促进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应充分发挥标准的规范性和指导性作用,基于标准开展学校、学生、教师评价体系建设并科学开展评价,更好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5.在对外合作上,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2022年8月,在我国政府首次发起并主办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提出要为世界提供职业教育的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职业教育标准“出海”是体现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元素,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和共建共享技术标准的配套方案。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中,一是丰富“出海”项目。在“鲁班工坊”“丝路学院”“郑和学院”等系列“教随产出、产教同行”的职教项目“出海”时,应进一步加强配套的各类标准体系和课程资源建设。二是参与国际标准体系建设。积极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合作,鼓励有关单位和人员牵头或参加国际标准的研制,加大我国标准向国际标准提案转化的力度。三是拓展传播渠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的合作交流,通过职业院校海外办学、标准的本土化改造、标准的外文版编译等方式,积极推进国际间标准的互学互鉴、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原创 黄辉,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3-10-05 10:31 发表于北京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26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黄辉,宋健,何奇彦.职业教育标准建设与应用的新特点与新趋势——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标准体系”主题获奖成果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6):3-10.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高校网站模板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0288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