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承红色基因 > 正文
传承红色基因

传承红色基因

人民敬爱的革命先辈——刘少奇主席

时间:2019-10-17 15:28:484  作者:  点击:

生平简介

刘少奇(1898年11月24日-1969年11月12日),男,汉族,谱名绍选,表字渭璜,湖南省宁乡县人,祖籍江西吉水,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首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二任、第三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6年至1966年,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69年11月12日,刘少奇同志病逝。

革命故事

刘少奇初入朱家祠堂读私塾时,启蒙老师朱赞庭借用“姜太公钓璜于渭水,巧遇文王”的典故,为刘少奇取名“刘渭璜”,比喻“臣遇明主,君得贤相”,希望这个天资聪慧的得意门生将来能够出人头地。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在湖南新军当副连长的刘少奇二哥刘云庭回乡省亲,送给弟弟一本《辛亥革命始末记》。这本书也成为少年刘少奇思想启蒙的火种,伴随他走出靳水河畔的炭子冲,照亮了他人生最初的行程。

1915年,未满17岁的刘少奇在宁乡县第一高等小学(玉潭学校)读书时,面对世界列强瓜分中国、大江南北军阀混战、北洋政府丧权辱国、华夏大地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心灵深处萌生了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的远大志向。他义愤填膺地走上街头,手举自制红旗,参加“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爱国游行示威,并慷慨激昂地在宁乡县城发表演讲。他还把自己的名字由“渭璜”改为“卫黄”,以表达誓死保卫炎黄子孙的决心。

中学时代的刘少奇追求的目标是国家富强、社会安定、民众丰衣足食;他崇拜的偶像是孙中山、黄兴、蔡锷;他最赞赏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最喜欢革命者徐锡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豪迈诗句。1917年5月,作为驻省宁乡中学的在校学生,不满18岁的刘少奇选择投笔从戎,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想要走武力救国之路。不料半年后,护法军与北洋军在湖南大战,讲武堂被战火湮没,刘少奇从军报国的梦想不得不暂时中断。

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在湖南私立育才中学读书的刘少奇受这场暴风骤雨般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感染,还没参加毕业典礼,便带着一批同学,把游行队伍从长沙拉到了北京,投入到爱国运动的滚滚洪流之中。从此,刘少奇这个名字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解放事业、建设事业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1934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的刘少奇,随红九军团从福建长汀南山镇中复村出发长征,先后担任红九军团、红八军团、红五军团中央代表,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军筹粮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委员长,出席了遵义会议、两河口会议、沙窝会议、巴西会议(今属四川若尔盖)、俄界会议、甘泉会议、瓦窑堡会议等,成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工作领导人。在红五军,他春风化雨说服部队丢掉包袱轻装上阵;在遵义城旗帜鲜明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在夹金山言传身教鼓舞红军走出冰天雪地;在吴起镇发动群众组建工会配合红军东渡黄河;在瓦窑堡临危受命去天津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他对红军长征时期的政治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春风化雨说服部队丢掉包袱轻装上阵

1934年 12月初,中央红军在兴安县兴隆村、何家柱、土米头和全州麻子渡湘江沿岸百里阵线抢渡湘江。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惨烈的一战,由长征开始时的86000人锐减至30000多人。

在湘江战役中,刘少奇面对严峻局面,号召将士们顾全大局,以顽强的牺牲精神突破了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保障了中央机关渡过湘江。

二、在遵义城旗帜鲜明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审查黎平会议决定,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和中央红军长征以来在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在会上发表长篇讲话,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上所犯的严重错误。周恩来在会议上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教训,对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检查,同时也做了自我批评。但博古、李德却拒不承认错误,反而把失利的原因归咎于客观。刘少奇在会议上发言,坚决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尖锐地揭露和批评了王明“左”倾路线错误给红军造成的损失。刘少奇和大多数的与会人员坚决拥护毛泽东进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军事指挥小组,实现了中国革命在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央红军。

  

三、在夹金山言传身教鼓舞红军走出冰天雪地

1935年6月,刘少奇与红三军团一起来到冰雪覆盖、寒气袭人、人迹罕至的夹金山下。刘少奇认为,虽然跨越雪山充满风险,却是对红军的一次严峻考验,因此必须预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当部队驻扎在皑皑雪山之下时,刘少奇放下行李,就马不停蹄地深入到各连队去检查翻越雪山前的准备工作。他要求干部战士将所带的衣服全部穿上,要在脚上的单鞋外面包上棉布或套上草鞋,每个连队要煮上一锅辣椒汤,强制战士过雪山之前每人喝上一大碗,用来发热御寒。他要求部队当夜宿营后,要督促战士好好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以积蓄能量过雪山。刘少奇特别强调部队过雪山时,要对连队领导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亲自审定各级领导过雪山时的责任清单和宣传动员口号,还要求女红军用说快板、唱山歌、讲故事、念顺口溜等文艺形式为部队鼓舞士气,使雪地行军一路笑声一路歌。他还明确要求干部、战士务必团结一条心,携手并肩过雪山,不准落下一个人。

据老红军谢飞回忆:“在长征途中,少奇同志对战士很关心,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刘少奇有一匹老白马,为了减轻马的负担,他经常步行,只让马驮一些行李和干粮。”翻越夹金山时,刘少奇又把自己的白马让给了伤病员。据老红军莫文骅回忆:在长征行军途中,自己的脚走起了泡,感染后红肿疼痛,走路一跛一拐的,时刻有掉队被俘的危险,刘少奇见了,执意把自己的白马让给莫文骅。刘少奇在山峦叠障的行军途中,总是大踏步地走在红军队伍前列,和普通战士一样喝了一碗辣椒汤后,脚套草鞋,手拄木棍、一步一步向雪山攀登。刘少奇一边行走一边鼓励战士们说:手拉着手,一定要一鼓作气紧跟队伍,不能泄气,再苦再累也不能坐下,因为山顶空气稀薄,一坐下来就会全身乏力站不起来。

 

四、在重庆谈判期间全权指挥抢占东北的斗争

1945年8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刘少奇代理中央主席,全权指挥抢占东北的斗争。他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实施“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战术,为解放东北以至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时45天的重庆谈判,蒋介石假谈真打,挑起了全面内战。在胡宗南调遣25万精锐部队进攻延安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兵分两路: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同国民党周旋,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作委员会转移到华北,在西柏坡建立起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同时领导解放区土地改革,着手解决华北人民政府的财政经济问题,为三大战役提供坚强的战略支援和后勤保障。

从1913年踌躇满志地走出靳水河畔的炭子冲开始,刘少奇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无论是创建工人武装、领导工人运动、参加红军长征,还是率领八路军、新四军逐鹿中原,创建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又或者是协助毛泽东在延安指挥全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腥风血雨的革命征途和枪林弹雨的革命生涯中,不管遇到任何困难,他都不改初心。在多年的革命生涯里,刘少奇栉风沐雨、攻坚克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反败为胜、绝处逢生,经历了岁月的磨难,创造了事业的辉煌。